受訪者供圖
親歷者說
◎張 闖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
建設中國的高能加速器是幾代科學家的夢想。1977年提出的北京質子同步加速器的計劃,由于規模太大,在1980年下馬。就在這“山重水復疑無路”的時候,1981年1月,鄧小平同志指示,請方毅同志廣泛聽取國內外有關專家的意見,對高能加速器的方案進行論證。經過科學家反復討論,中國科學院提出了在北京建造2×22億電子伏特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方案,得到了國家的批準。
當時有人擔心:中國連打靜靶加速器都沒有做過,一步登頂造對撞機,風險太大。的確,對撞機涉及諸多高端技術,許多指標都是當時技術的極限,難度極大。面對這樣的情況,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、工人和干部大力協同、頑強拼搏,在充分吸收、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,主要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,按計劃、按預算、按指標圓滿建成了我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——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。
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成后迅速達到設計指標,成為一臺在τ-粲物理能區國際領先的高能加速器和高性能的同步輻射裝置。1992年8月,我榮幸地代表對撞機團隊在國際高能加速器會議上做特邀報告,在報告的結尾不無動情地說:“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成功,表明有著古代四大發明的民族,有能力建造諸如加速器和探測器這樣的高技術裝置。”會后,許多國外科學家前來表示祝賀,使我深深感受到祖國的強盛和科技發展的巨大影響。
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取得的豐碩成果,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了高度重視和激烈競爭。美國康奈爾大學有一臺正負電子對撞機,原先在2×56億電子伏特高能量下工作,看到粲物理能區豐富的物理“礦藏”,決定把束流的能量降低到粲物理能區與我們競爭,其主要設計指標超過了我們的對撞機。為了繼續保持在國際高能物理研究上的優勢,我們接受挑戰,迎難而上,提出了雙環改造方案,設計對撞亮度比改造前高100倍,從而大大提高了競爭力。這個方案得到了科學界的支持和國家的批準,并在2004年初開工建設,被稱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,并于2009年7月通過了國家竣工驗收。
自2009年以來,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在高亮度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,獲取了粲物理能區共振峰上世界最大的數據樣本,取得許多重要的物理成果。其中四夸克粒子的發現,被美國《物理》雜志評選為2013年國際物理領域11項重要成果之首。
展望未來,對撞機將同其它大科學裝置一起,為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規律,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。